2015年是智能家居发展最为火爆的一年,市场前景诱人,就目前来说,在这个领域做的好点的有如德诺迈斯、筷四充等。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看待目前物联网及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
智能家居类产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而处于物联网感知层的传感器则扮演了重要角色。受制于布线成本、安装环境和无线通讯的需要,传感器的低功耗性及智能化特性变得相当重要,这类传感器将是未来用于物联网系统中的主流产品。
物联网下的智能家居,重新定义住宅内的一切物品并非指给这个物品重提一个名称与概念,而是在物联网组建成的虚拟住宅(住宅内的虚拟世界)中给每个物品一个代号,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新物品与原来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许许多产品更小巧、更时尚化,加入了一些互联接口),但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都有了自己在互联网里的ID,有了自己在“智能化”时代的身份。
千家网的市场研究人员在此后通过微信、邮件、见面访谈的形式就此话题与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了沟通交流,甚至包括家电行业的高管、家电渠道领域的资深人士,当然,更多的是想立足在智能家电行业进行创新和创业的人员,我们有了一个模糊的拼图,它在试图告诉我们物联网下的智能家电颠覆路径。一、首先被颠覆的:智能电视;二、接下来轮到小家电被颠覆了;三、智能空调,虽迟但也会颠覆传统空调;四、智能冰箱,将成为电商和冷链物流的免费配送终端。
智能家居的行业标准是什么?
为更好地规范智能家电市场,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的国家标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智能家电行业统一标准,其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智能家电发展方向,规范行业秩序。同时,由于家电的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相关标准往往容易滞后于产业发展,建议在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
《通则》明确定义了智能家电、智能特性、智能化技术及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等概念。其中,智能家电是指采用一种或多种智能化技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智能特性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智能特性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家用电器中的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类似人的智能行为,如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诊断、自推理、自组织、自校正等。
《通则》的出台对于行业发展有引导、规范作用,在产品智能化上促使企业真正按照相关技术通则生产,逐步深化家电智能化发展水平。之所以要出台《通则》,原因在于智能化已成为家电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目前智能家电市场鱼龙混杂。
智能家电的发展态势虽然蒸蒸日上,但家电智能概念较为混乱,很多商家都把智能作为宣传噱头,而产品是否真正智能,无法评测。
目前国内家电厂商存在滥贴“智能”标签的情况,现在很多家电都贴着“智能”的标签,但技术上远没有达到宣传的水平,属于伪智能。以洗衣机为例,根据智能控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定义,智能洗衣机除了做到根据衣物重量、纤维成分控制注水量,还应能根据污渍多少调节洗衣液使用量等。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智能洗衣机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只是按设计者事先规定的时间、模式、程序运行,仅仅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离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
对此,《通则》规定了家电智能特性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其分为智能特性、智能技术、智能结构3个层次,将检测与评价方式分为整机检测、联机检测和脱机检测3种方式。通过
检测评价,每款智能家电必须认定采用了何种智能技术,是否因此产生性能提高、功能扩展的效果,并根据总得分将家电“智商”分为5级,即1级至5级,1级为最高级。此外,《通则》规定,根据检测、评价的结果,对送检家电确定其智能化等级后,应发放智能化等级标志,贴于产品明显处,且在包装箱上标注。
《通则》的实施,对于智能家电行业是一个好消息,但由于该标准并非强制性,加上家电的智能发展是动态的,因此,标准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有限。
从行业发展角度讲,《通则》的实施细则需进一步细化,提高适用性。同时,配套的智能家电产品标准急需出台,与《通则》形成系统的智能家电标准,真正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消费。另外,除了出台配套性的标准外,还应依靠类似于节能补贴式的生产性鼓励措施,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工作,真正在产品智能化方面下工夫。